一百多年过去了,他们对中国进行文化渗透的方式,在广度与深度上虽有延伸,但其核心就是“两板斧”。
譬如《教会新报》★,你若只看报刊名字,会以为它是用来宣传教会内容★★,事实上却是以刊载时事性政治材料为主。
凭着坚船利炮的军事威胁,凭着不平等条约的各种特权,凭着割地赔款的经济压迫★★★,西方列强开始以“教会大学★★★”为基本框架,进行教育方面的文化渗透。
想想看,这个世纪初的互联网★★★,有没有一些“大咖”经常告诉你,别人的制度很先进★★★,别人的自由很香甜★★?
想想看,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纸媒★★,有没有一些杂志经常告诉你★★,别人搞的下水道不渗水,别人的街道很干净?
当中国的仁人志士逐渐醒觉,这些报刊又装出一副受尽委屈的模样,反咬中国人民对他们是“不以为德反以为仇”,他们污蔑反清起义的农民为“奸人莠民”★,他们咒骂领导民主革命的孙中山为“孙贼孙逆”。
包括《中外杂志》★、《圣教杂志》、《遐迩贯珍》等等,这些中文报刊基本都是由外国教会、外籍传教士所创的。
因而他们的报刊,反倒为长期处于闭关自守的中国人开了一扇★“窗户★★★”,使得仁人志士在不断吸收新知识的同时★★,也激起了救国自强的决心★。
自第一次战争结束★,到第二次战争爆发,不到20年间,外国教会和外籍传教士们在中国开设的报社就有32家★★★。
清朝作为一个封建帝国,士大夫们的地位高★★★,普遍受到民众的尊敬★★,而士大夫阶层即代表了清朝的精英阶层,实际上控制★、统治着清朝,只要这些报刊洗了士大夫的脑,再由士大夫去影响亿万民众★,就可轻而易举地实现他们的目的。
一个人无德,才是真的可怕★★★,缺少了道德约束,什么事干不出来?无德之人若是刚好有才,流毒更甚。
文学创作要有底线,艺术创作要有底线,划定底线以加强对不良文化的监管,狠狠打击那些胆敢放肆之人★。
我们防止渗透★,并不是说拒绝一切外来文化,如果是那样,就与狂妄自大的满清无异了。
你可能又会问,清朝末期的民众,十有八九都不识字,他们办这些报刊真的有影响力么★?
他们如清风拂面般★★,宣传“万民皆是一家★”这样的调调,宣传他们不远万里而来就是为了“和中国敦和好之谊★”,宣传不平等协议为“通商好事各得其所★★”,等等★★。
美国退还庚子赔款的时候★★★,伊利诺大学校长詹姆士曾致函罗斯福★,他在信中如此说道★:
这句话,出自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《给英驻上海领事白利兰的信》,他在其中说:
了解不同的文化★★★,为我所用者即用,这向来也都是中华文化的魅力所在、包容所在。
还记得日本外务省在中国收买的那些人么?仅是名单披露出来的就有那么多,那些还未曝光的呢?又会有多少?
要将数以亿计的中国人彻底洗脑★★★,使得我们不反抗不斗争,他们才能永远控制着犹如行尸走肉一样的廉价劳动力★★★,以达最终目的。
所以他们觉得★★,虽然办医院、办教堂也很重要,但收效太慢,玛·布朗宜在《没有更迅速的道路》里说★★:
如文化交流、电影电视、学术研讨、报刊杂志、艺术表演等,他们以软性攻击形式★★,进行强制性的灌输★。
解放前夕★,协和医学院美国校长顾林★,曾写信给卫生部的美国顾问兰安生:
1882年,美国长老会在山东将登州文会馆正式升级为学院★★★,由此开启了他们的计划★。
二者,中国人并非愚民★★★,我们有着与他们不一样的思维方式★,一群靠着烧杀抢掠★★★、夺人领土而起家的强盗,怎知数千年前的中国就已有了百家争鸣的璀璨?
通过这样的方式,他们很轻易便可麻醉中国人的精神★★★,摧毁中国人的民族自信与文化自信,继而心甘情愿接受他们的侵略与奴役。
这一方面的案例,我们无需过多赘述,轰动一时的“毒教材★★”、“毒试卷”说明了什么★★★?
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,他们没能再进来★,直到80年代之后,当经济全球化浪潮席卷整个世界,他们对于中国教育的渗透,也就有了新的途径。
以传媒、教育两方面为主攻方向进行渗透,宣传其思想文化与意识形态,诋毁我们的主流意识与民族文化★,意图颠覆我们原有的价值观★、世界观★★★、是非观。
近些年来★★★,东欧、中亚的,北非、中东的政局巨变,又有哪一件事的背后,离得开网络上的信息传递与煽动?
如日本外务省的那些手段,如通过一些基金会对★★★“西化精英★★”进行扶持★,收买走狗。
战争之后,在创办报刊的同时,他们通过教会在中国办学★★★,以培养亲近西方的★★“精英人士”,企图在意识形态层面,更加有效地影响中国,以达他们全面掌控中国政治、外交★★、思想、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的目的★。
我们当然希望那些“毒教材”、“毒试卷”的出现是因审核不严而导致,因为这是我们比较能接受的。
文化渗透并非军事侵略,它主要就是靠着一个潜移默化,所以它不会一上来就很狂很急很暴躁。
坚守住底线,不符我价值观者、颠覆我世界观者即舍,能够做到如此★★★,也就够了。返回搜狐★★,查看更多
我们并非说这些报刊一无是处★,其中确实也有部分有益的内容,譬如最初把马克思以及《资本论》介绍到中国的就是《万国公报》。
以宗教交流为掩饰★,为他们的价值传播进行掩护,有目的、有计划、有步骤地占领并控制我们的思想阵地,消融瓦解我们的意识形态★★。
尤其是在这个人人都是“自媒体”的时代,说了什么,做了什么,很快就能迅速于网络上传播开来★。
如果我们只看到一些传统陋习★★★,就以偏概全,全盘否定了自己的传统文化,那都不需要等人渗透了★,自己就已经把自己搞没了。
如果说是有人故意为之★★★,那我们就该保持十二分的警惕了★★,这说明了他们在这方面的渗透,已经是无孔不入。
再到如今高度发达的互联网、移动互联网时代,你所能搜到的、被严厉惩处过的★、被勒令整改过的、被永远封禁账号的,多得我都数不过来。
一者,是因为华夏文明的悠远与璀璨★,我们曾经领先了世界很长很长一段时间,只是到了清朝因闭关锁国而落后,我们的文明是耐得住腐蚀的,他们想彻底地洗掉,没那么容易。
“用一百万美元支持教会大学,比用两百万美元帮助蒋介石更有用,军队会叛变★★,而我们培养的学生们更驯服更可靠★★。”
因为传媒所影响到的多是大人★★,教育就是对小孩下手了,荼毒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下一代,还有什么手段比这个更阴损的么★?
那么多的知名学者★★,那么多有一定影响力的人★★,必然也能够影响到不算少的中国民众。
自战争之后,强盗们打了进来,为了使其军事侵略★、经济掠夺之恶行具备★★“合理性★★”,他们开始进行文化渗透★,宣扬殖民主义奴化思想。
一个人无才★★,至多只是平淡一生,这并不可怕★★,因为世上99%的人都不是天才。
彼时的中华大地上,由外国人开办的学校★,其学生数量占据了整个中国在校学生的32%★★★,而这其中,高等教育的学生数量占比,更是高达80%以上。
以教会大学为途径★★,渗透西方文化★★★,奴化中国人的思想,这就是他们在20世纪初最为重视的渗透手段。
但其夹带私货,竭力宣扬殖民地奴化思想,为其侵华行为强行辩护,才是这些报刊的创办初衷。
★★“如果美国在十五年前就做到把中国学生之潮流引到美国来,并使这个潮流不断壮大,我们今天就一定能够通过知识和精神上支配中国的领袖们,对中国的发展进行最令人满意又最为巧妙的控制。★”
譬如金陵★★、齐鲁、协和、岭南★、雅礼等,都是★“中华基督教大学联合会”的成员,其所投入的办学经费,几乎也与我们的国立大学一样。
由此可见,他们之所以开办大学,绝不止于教育本身★,也不仅仅是为了传教,这其中实在是有着极其深远的政治目的。
“别的方法可以使成千的人改变头脑,而文字宣传则可以使成百万的人改变头脑★。”
到上世纪20年代末,西方列强在中国所开办的各类★★“教会大学★”★,已是遍地开花。
但显然,人虽然是被赶走了★★,但其通过传媒进行文化渗透的方式,却一直没有停止过。
以收买公知作为手段,以收买中国的报刊作为手段,这不就是他们以前自己开设报刊的升级版么★★?
1949年,新中国成立之后不久,西方列强在华开办的刊物与学校,很快也就成为了历史★★★。
在制造★“侵略有理★★”舆论的同时,他们大肆宣扬“种族优劣论★★”,炮制所谓★“黄祸论”,宣扬黄色人种对他们构成了威胁★,企图以此论证他们的“正义”,譬如《中外新报》★★★、《万国公报》等。